住在越南胡志明市已經一段時間,因為前往北京出差,一下飛機除了感到冬天北京的冷冽,也馬上發現北京交通樣貌很不同,一台機車都沒有,路很筆直大條,滿滿全都是汽車,反差很大,因為越南機車可是多過於汽車數倍,像爬食甜點的螞蟻一樣多呢!
坐地鐵進城的我,才剛到北京馬上就聽聞到北京的計程車司機的厲害,拒載客是常有的事,晚上跟在北京待了一陣子前同事吃飯,說到這點她相當有經驗:
「不奇怪。我常莫名被拒絕。你知道理由有什麼嗎?太短不載、太晚不載,這些我都可以理解,上次遇到一個才經典,都上了車說了地點,但是一聽我想要回轉去個地方拿個東西,『抱歉!回頭路不載,我不走回頭路的。』拒絕了我。」朋友似乎已經很司空見慣。
「這邊你還要會分東南西北。」另外一位台灣朋友補充,「因為師傅(北京不說司機大哥)都會問你在路那一面,他們不說左邊右邊,要說什麼路的『東西南北面』才知道。」我心想初來乍到的人,要分方向真的好難。
之後幾天坐計程車的機會不多,一次要出門同事很不放心地用APP幫我招了台車,一上車我告訴司機我要去哪,司機大哥是位老北京。
「妳是台灣人唄!」「師傅你怎麼知道。」「口音一聽就聽出來的。」我想大概很明顯我講話跟北京人比起來不捲舌。
「那妳介意我問你一個問題嗎?」我猜大哥要問我政治的問題。
「妳覺得蔣介石怎麼樣?」我說那年代久遠,我不是很清楚細節搪塞,但是我說政治人物通常也是人,一定有好的一面與世人不知道的一面。
然後大哥就開始跟我一條條說明,當初國共大戰的狀況,北方發生哪場戰爭,但老實說些我都不知道,我只記得甲午戰爭,其他都還給老師了,大哥說他也覺得至少蔣介石在趕走日本軍權政府方面是有功勞的,然後那一百零一個黃金問題就來了。
「台灣好像不大想回歸祖國,妳怎麼想?妳是想獨立還是回歸?」
我想我可能無法完美回答這一題幾十年以來,兩岸和各政黨都無法立刻解決的問題,我只能笑笑說,我只能說有部分的人是想要維持現狀,沒有跟他分享真正心中的想法。
我沒說的是,其實剛到北京要出機場時,面對北京機場海關的三個出關選項,我的確是疑惑了一下,選項是「外交人員」、「中國公民」、「外國人」,因為沒有其他選項,我下意識就跟著外國人一起去排隊,但因為我拿的是「台胞卡」,後來就旁邊維持秩序的人員告知不對,要到中間人少的「中國邊境/公民」去,通關速度人少又快,但當下感覺可是卻是有趣又複雜,出關不禁想著,這邊沒有向台灣有「All Passport全部護照」的選項。
回到計程車上,接下來的對話,就是司機進行了一段國共歷史故事的講解,然後我開始了一段台灣的行銷時間,像天橋下說書,唱作俱佳的告訴司機我這幾天「北京vs台灣」same same but different的有趣所見所聞。
鏡頭拉回越南,這邊的計程車司機幾乎不會拒載,但是看見外國人有時會繞路,跟不找金額很小的零頭。因為說到有人北京坐到黑車,被多收了三倍的錢,套句北京同事說的:「北京這邊外省份的來很多,這邊的人還沒看清楚,這樣做長期的影響。」我想越南也是差不多,對於「放長線釣大魚」跟「回流客」這件事,可能國家剛在發展,一些出身較貧窮,能夠馬上賺到手中的錢,對他們來說才真正是錢。
越南坐車偶爾遇上比較健談,會講點英文的司機,一知道我是台灣人,對話通常會從「你喜歡越南嗎?」「你喜歡吃什麼?」開始,經過「你去過越南哪裡玩?」之後,最後就逃不過一個話題:
「越南有很多女生嫁過去台灣,你知道嗎?」
很多女孩子嫁過去這件事似乎是所有越南男性對台灣的第一印象,發現除了台灣很多越南新住民這件事之外,其實越南很多人不認識台灣,因為司機後來問我「那台灣比新加坡大嗎?你們講中文還是台語?」,我才了解,雖然大家都身在亞洲,但其實隔了個海,就會看不清真正的樣貌。
有趣的是少爺曾告訴我,在越南如果沒有去過台灣,早期,很多人的印象就會停留在台灣人穿著風格是「穿吊嘎背心+短褲」、「拖鞋」、「會突然路上吐血(嚼食檳榔)」等印象上,而沒有來過越南的台灣人,印象就只是是廣大的藍領「外籍勞工朋友」以及「新住民外籍配偶」身上,大家對互相的描繪跟理解都很有限制。
現在是越南普遍對於台灣的認知有慢慢增加,但其實還是隔層紗,畢竟越南申請文件上也還是只能寫中國括號(台灣),不能只單寫台灣或是台灣括弧(中國),通常送上去也是會被退件的,所以這邊的外交單位通常會提醒或是糾正你。
「有空再來北京吧!台灣看起來是個好地方。」
「我聽說台灣還是很不錯的。」
但最令人開心的是,交流之後,下車前司機北京越南的司機都異口同聲跟我這樣說,讓我覺得我的行銷台灣沒有白費。
而在與司機與當地人一次次的聊天中,我才發現一點一滴,我看到的是不同的越南跟中國,也從他們眼中看到不同形象的台灣,沒有到過當地或是真正嘗試去了解,想知道一個地方的真正面貌、與人民對你的國家真正的想法,實在還是頗有難度的。
加入 嗯哼,這才是越南 ⁂ Uh Huh. That’s Vietnam 粉絲團幫你整理更多有趣的文章以及小巴黎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