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中華文化或日本比起來,越南用餐禮儀相較之下不是很嚴格,但絕不是沒有禮儀。當然如果是身為一位外國人,其實當地人也不會太苛求一定要完全跟隨規定,但倘若你將長期待在當地,所謂「入境隨俗」,當然最好還是了解一下當地的用餐文化,才不會鬧了笑話,和當個失格的旅人。
1. 在日本要大聲吸麵,但越南不要大聲吃飯
其實這點我覺得對來越南的日本人影響比較大,因為日本人吃麵喝湯要有「吸」的聲音,表示對廚師的尊重,說明餐點真的很美味,但華人這點就跟越南人很接近,傳統上是要優雅的吃飯,不要大聲地狼吞虎嚥,而且在越南不可飯菜還沒放到碗裡,就直接夾到嘴裡吃掉,會被當成不禮貌的行為。
2. 越南小孩不要吃雞爪、考前不可吃蝦
越南民俗飲食禁忌中,覺得小孩如果吃太多雞爪,長大字會寫得很醜,其實跟小時候外婆說的、台灣民俗一般認為「小朋友吃雞爪,長大撕簿子不愛唸書」很類似;另外,有一說是如果考試要到了,越南考生都會避免吃蝦,因為蝦子本人的長相跟「劣」字大寫字母「L」長得很像,所以考生為了考運會避免吃蝦。不過隨著時代改變,飲食習慣與禁忌也漸漸改變,很多新一代的年輕媽媽也沒再在乎這個。
3. 家宴沒桌沒椅!席地而坐一點不奇怪
在越南舉辦家宴或派對,總非常好客,習慣邀請為數不少親朋好友來,但也不是多數人都有大房子與空間,所以就算人多,屋裡也不會安排桌子和椅子。不同於歐美的Buffet型態,大家站著吃,那人多要吃飯怎麼辦?越南人會清空一個區域,美食餐碗全部放在地板上,像野餐一般在家裡席地而坐吃,相當隨性,有時候就桌子夠坐,你看到越南人也是喜歡放在地上,放上幾瓶啤酒,大家圍坐一起吃。
4. 出外用餐通常「茶」免費,但開水跟濕紙巾卻需要付費
冰的茶水叫做Trà Đá,有的是綠茶有的是蓮子茶,一般是免費的,如果你說你想喝「水」,他們就會給你要算錢的瓶裝礦泉水,因為一般餐廳是不提供白水的。另外,一般放在越南餐廳桌上的濕紙巾,是要算錢的,雖然一份大概2,000越南幣,換算起來不到3塊台幣很便宜,但注重環保和衛生的人越來越多,像我自己就會自攜濕紙巾或衛生紙,像是少爺有潔癖的,更是盡量不用店家濕紙巾,因為價錢低廉品質不一,有香味的多半是添加香精,擦手可以但不太適合擦嘴。

5. 餐廳桌碟子放的包葉小點是送的?
基本上不是。根據不同的商店不同。但你可以看看菜單,如果菜單上有,就確定是一定要付錢,但是根據經驗是大部分都要付錢的。像是一般去吃河粉的店,有的店家會放上一個碟子,有的是油條,有的是(根據我一位朋友的形容)兩條「包葉」,不是檳榔喔!是荷葉包的肉條「扎肉」,用魚漿跟肉末混在一起做的好吃小點,通常會用葉子包起來,而我次次都會吃…但是通常櫃檯如果有放糖果,就是送的。

6. 付錢不用到櫃台,服務員會來收錢
在台灣日本,吃飽了結帳走去收銀櫃台,是非常正常的過程,但通常在越南如果是小店,你就會聽到客人吆喝一聲「Em Ơi*! Tính Tiền.」(音近:M摩伊!頂點;意思是:服務員,麻煩結帳!) ,然後就會有一位服務員靠近算錢結帳,但這種吆喝的習慣,我臉皮比較薄,至今未適應,都會等到服務員看向我這邊時,我再招招手請他來,或是直接走向對方說要結帳;而如果是比較高檔的餐廳,服務員則會把帳單夾在簽帳夾裡送過來給你,用卡或用現金結帳。Em Ơi*:不分男女,通常是稱呼年紀比你小的對方,叫人時候使用的。
7. 用餐要不要給小費?
在越南消費越南人並不會強索小費,但是外出用餐若能斟酌給小費,或搭乘計程車不找零錢,對方很會歡迎,但不是強迫規定,不給也沒關係。那到底小費要給多少?少爺說大概給消費金額的10%都是正常範圍,看你用餐的狀況以及對方服務的態度。我遇過一次跟幾個女生朋友按摩,服務我的小姐結束,馬上用不標準的中文小聲,但一直重複:「蕭飛蕭飛」,我聽到第三次明白,是跟我要「小費」,我給了消費的10%左右,但是有點心不甘情不願,因本就打算給,但是被要,感覺就有點不同,因為我認為主動給對方是「小費」,鼓勵優質服務,但是對方主動跟我要,就失去小費鼓勵的意義。但東南亞很多地方,這種事免不了會發生,而且很多人都是靠小費生存,我還是會給,但我也遇過給的很心甘情願的服務生,還會跟對方老闆稱讚他,覺得他是提升整體服務力的正向力量(笑)。
但即便是越南本地,因為地形狹長,地區南北無法全部一概而論,各地的用餐文化都會有點不一樣,但基本的禮節還是差不多,每國都有些堪稱「禁忌」的注意事項,這些當地風俗若是不知道,很容易鬧出笑話,像是每回到香港吃飲茶(這邊華人也有類似習慣),用桌上的熱開水倒杯子時,那不是給人喝的,通常第一輪都是用來洗茶具碗具的,拿來喝就糗了(但我每次都差點忘記,要拿洗碗水喝),造訪不同國家最好玩的就是認識文化不同,吃美食之外還可以長常識,一舉數得。
讚哦!
讚讚